走进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VR数字展厅, 听疍家民歌,看斗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早在2007年,珠海市斗门区便成立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收集和整理,后来又在斗门区文化馆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以情景化立体式很好的呈现了斗门区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珠海万度科技主创人员首次走进展厅便被其精巧的展示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所吸引,决定用我们的万度全景漫游技术将其搬到互联网上,让用户能突破时空界限来了解斗门文化,了解斗门。经过与文化馆人员沟通,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决定融合场景所对应的民俗歌曲,让浏览者能在视觉和听觉上身临其境,更生动地感受到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怀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用我们的行动将其不断传承。
万度全景漫游打开后只需要点击目标方向就可以自由浏览,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其它操作附图示。VR体验需要自备VR眼镜,微信端请点击“在浏览器打开”使用。
心动不如行动,您可以通过长按识别上图中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走进展厅,在电脑浏览器中输入: 10000deg.com/a/dmwhg 访问体验更佳。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斗门区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斗门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和装泥鱼习俗。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这里形成了一种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叹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其中“花船迎亲”、“祭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咸水歌)的演唱 ,独具水乡风情。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这里形成了一种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叹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其中“花船迎亲”、“祭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咸水歌)的演唱 ,独具水乡风情。
“装泥鱼”是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等尤为兴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装泥鱼以其独特的劳作方式对当时渔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装泥鱼劳作场景
装泥鱼劳作场景
斗门区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乾务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横山鸭扎包、斗门赵氏家族祭礼。
“乾务飘色”分布在乾东,乾西和乾北三村,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明朝天启年间乾务乡亲梁国栋出任江西彭泽县令后告老还乡,从江西省仿铸了“江西飘色”的关键部分(三支色棍)带回家乡,精心设计,并亲自指导村民安装三台飘色。乾务飘色是综合性的百科民间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造型、雕刻、服饰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民间艺术巡游场面
民间艺术巡游场面
“斗门赵氏家族祭礼”源于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从中原流传至珠海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区的宋皇族赵氏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赵氏家族祭礼分春秋冬三祭、家祭及婚庆祭,祭礼仪式代代相传至今。通过这种祭祖仪式大大增强了赵氏族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使儒家礼教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光大。
斗门区被列入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斗门罗鼓柜、斗门莲洲地色、斗门莲洲舞龙、白蕉客家竹板山歌、客家咸茶、佛家拳、醒狮、曲艺、上横黄沙蚬、大赤坎明火叉烧排骨、虎山金巢琵琶鸭、莲洲禾虫。
斗门区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清末民初时表演兴盛。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分红、黄、青、白、黑等颜色。醒狮舞法主要有:狮子出洞、上楼台、桩阵、板凳、桥头青等,造型又有佛装狮,鹤装狮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在珠海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锣鼓柜在斗门地区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天启年间,乾务“八音”队已应邀和飘色队一同表演,营造热闹气氛。她是珠海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地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时代,源自南少林。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躲避清兵追杀,带着徒弟李保华一路南下到了斗门乾务荔山村和虎山村。为抵制土匪,李保华便留下来开馆教习武艺,从那时开始,佛家拳便在荔山村生根发芽传至今日。
斗门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沙田民歌,正旦晚煮菜茶,装风鳝,艾饼,锅边糍,虾米糍等,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您可以亲临现场或者在数字展厅里找到它们的场景或图文介绍。
珠海万度科技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VR展厅均可通过体感、VR眼镜、游戏操纵杆、遥控器等各种方式互动,能广泛用于各类活动、展览宣传场景,能够更好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走进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厅,在电脑浏览器中输入:10000deg.com/a/dmwhg 访问体验更佳。